抚仙湖近零碳

丹麦走向“零碳国家”之路


一提到丹麦,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有联想到“童话王国”。《丑小鸭》《卖火柴的小女孩》《海的女儿》《冰雪皇后》等这些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皆诞生于丹麦。丹麦的童话陪伴着一代代人长大,而以“零碳”为目标的丹麦绿色发展比童话而言毫不逊色。

1980年到2016年,丹麦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(Real GDP)增长了85%,能源消耗总量增长几乎是零;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降低了13%,实现了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脱钩。丹麦政府表示,将要在2050实现“零碳社会”目标。为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,丹麦在能源、建筑、交通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。


丹麦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与GDP增长脱钩

、丹麦“能源革命”

20世纪70年代以前,丹麦90%以上的能源消费依赖进口。1973年,中东爆发战争,原油价格飞涨,丹麦遭遇能源危机;1979年,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,石油提价严重加大了丹麦国际收支赤字。受到重创的丹麦痛定思痛,开始尝试彻底改变过去依赖于传统能源的模式,在能源消费结构上努力实现从“依赖型”向“自力型”转变。能源安全是丹麦“能源革命”的初衷。

在这一背景下,丹麦的秸秆发电得到了发展。丹麦一个农业大国,1980丹麦开始利用自身的生物质能源优势大力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。与此同时,丹麦充分利用三面临海的地理特性发展风能,对风能给予的财政补贴额度超过多数国家,截至2017年底,丹麦风电装机达到5.3吉瓦,全年发电量147亿千瓦时,占全国发电总量的43.6%,预计2020年丹麦风电占比将超过50%。在此基础之上,丹麦也在积极开发太阳能,将太阳能与风能、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组合建设,使整个能源体系更具灵活性,2016年丹麦的太阳能板面积达到110万平方米,每年能够减少1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。


基于可再生能源取得的进展,丹麦设定了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耗中的比例提高到50%,温室气体排放(以1990年为基准)降低40%,到2035年供电和供热领域完全摆脱化石能源,到2050年全面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。


未来欧洲能源结构发展趋势

二、建筑节能

丹麦地处北欧,采暖期长,很多建筑一年四季需要供热。因此丹麦积极发展以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(也称“区域供热”)为核心的建筑节能技术,不断优化供热体系,降低供热能耗。1976年,丹麦出台了第一部《供热法案》,并在随后几十年不断修订完善。这项法案包含了丹麦供热计划形式和内容的管理条例,标志着丹麦公共供热新时代的开始。目前,丹麦超过60%的建筑采用集中供热技术,其中以可再生能源供热比重最大,超过了天然气和煤炭。


哥本哈根市安装新区域供热管道

除区域供热外,丹麦还在建筑节能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,如建立了严格的建筑标准、要求开发商提供节能建筑标识,并按照能耗高低将建筑分类分级管理、简化节能检测方法,重视和监管门窗和墙壁的保温效能、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补助等,这极大降低了建筑能耗。与1972年相比,丹麦的建筑供热面积增长了50%,而相应的能源消耗却减少了20%,相当于单位面积的建筑能耗降低了70%

三、低碳交通

丹麦把发展自行车作为国家战略提出,是世界公认的自行车王国。丹麦交通部于20147月发布了《自行车上的丹麦——国家自行车战略》,从文化和传统角度推动自行车的整体发展。


自行车上的丹麦——丹麦国家自行车战略框架

为提升长途自行车出行吸引力,丹麦对其自行车高速路进行了改善,包括构建自行车交通的绿波系统、设立自行车服务站、划分快速车道和舒适车道等;同时还规划了不同类型的娱乐性自行车线路。

此外,丹麦对私家车出行进行了限制,包括对购买机动车实行惩罚性税收,如购买1.6排量以上的车,要征收高达180%的登记税;每年削减停车位等措施。

除了以上提到的丹麦在“能源革命”、低碳建筑、低碳交通领域采取的措施外,丹麦政府还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,包括1976年出台的丹麦第一部能源领域的整体规划——“丹麦能源政策”、1961年制定的建筑能耗规定、确保对能源的研发投入快速增长而制定的《能源科技研发和示范规划》等等,这些政策法规为丹麦实现“零碳国家”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

返回